核心提示:忘年挚友钱时霖君从古都杭州寄来一份沉甸甸的礼物——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译本(以下简称《全书》)。这部早就听说而未目睹的世界茶叶大全著作,我本只希冀得到其复印件,却意外获得印刷本。 这部世界茶...
忘年挚友钱时霖君从古都杭州寄来一份沉甸甸的礼物——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译本(以下简称《全书》)。这部早就听说而未目睹的世界茶叶大全著作,我本只希冀得到其复印件,却意外获得印刷本。这部世界茶叶全书,乌克斯先生从1925年起,用了10年时间编写的。其间收集资料、整理分类、到各有关茶叶国参观察看、校正有关记录、定稿付印,可谓颇费苦心。全书六大篇25章,其面之广,类之全,目之细当为茶著首列。有人评价它是一本世界奇书,实不为过。
该书传到中国后,致力于中华茶业的吴觉农先生深感此书所著“凡茶业的历史、栽培、制造、贸易及社会、艺术方面,都有丰富详尽的记录”,“不失为今日茶业著述中,唯一具有世界性和综合性的伟构” (见《全书》译者序),决心将之翻译为中文。他于1941年在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时,建议该处费鸿年、冯和法二位合力翻译,历时一年;1942年吴先生在武夷山中央茶业研究所时,安排专门人员分章节及学科进行校订,并亲自通览定稿。1946年拟交付印时,研究所被撤销。1948年吴觉农在上海组织“中国茶叶研究社”,经同仁帮助,1949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印刷出版。由于资金所困只印1000部(分上下二册)。此书备受中华茶人珍重。至今已寥寥无几,可谓弥足珍贵。
这部世界茶业全书,多处写到武夷茶,从中可看出武夷茶在世界茶业中的重要地位。如:
○最早运到欧洲的中国茶叶,系武夷山所产制的佳品。
乌克斯写到: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07年自澳门运载若干茶叶至爪哇,是为欧人自东方所设根据地起运茶叶之最早记录”,“最初运至欧洲茶叶为绿茶,由苏格兰医学家著作家Tnomas Short(1690-1772)之著作中可以见得。彼谓欧人最初所订购之茶叶为绿茶,其后则改为武夷”(见《全书》上册16、17页,)。自此荷兰人开始以饮茶为时尚。“最初茶叶出售,以药房为主”、“1660至1680年,茶的应用,已普及于荷兰”(见《全书》上册19页),当时之茶多为武夷。
○美波士顿抗茶运动与武夷茶有关。
英国人掌有远东之商业贸易权后,大量输入中国之茶,其中武夷茶被视为上品。英人转将茶叶运往美国等殖民地销售,牟取暴利,因而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为什么说此与武夷茶有关,因为其时马萨诸洲有一老妇,请求准予购茶的特批许可证尚保存该地的历史学会图书馆。其许可证文曰:“查Baxter夫人请求发给购买武夷茶四分之一磅之证明书,鉴于彼之年迈体弱情形,自当不在本会限制之列。特此证明。”(见《全书》上册30页)。从这张地方政府之批文,看出当时禁茶之严,另一方面又说明当时武夷茶已被饮者视为“救命”之品 (时茶归药店售出)。
○“正山小种”红茶成了当时印度等地拼茶之珍贵原料。
乌写道,武夷正山小种为红茶中珍品,作为拼记之用。“法国——一种寻常品质之拼和红茶所用只是中国茶,其组合成份为15份良好中国正山小种红茶,3份华南红茶及2份武宁红茶。”用正山小种拼和的红茶还列有好几种(见《全书》下册37页)。
○当时科学家对武夷茶产地土壤已进行分析。
乌在记录福建茶山土壤时,重点对武夷茶之土壤的成份进行记载:
中国茶区土壤之机械分析,武夷第1种,含砂33.08%、含铁质之粘土66.92;武夷第2种含砂44.61%、含铁质之粘土55.39%;武夷第3种含砂36.15%、含铁质之粘土63.85%。(《全书》上册162页),由此说明武夷土质宜茶。
○最早测出的茶叶成分命名为武夷酸。
中国虽是茶的发源地,但外国对茶的研究分析确比中国更早。在840—1850年,就有英国科学家发现茶叶中之单宁,并分离出一物。由于样本是中国武夷茶,所以命名为武夷酸。尔后于1861年证实武夷酸者乃没食子酸、草酸、单宁与槲皮黄质之混合物(见《全书》上册272-273页)
○印度乃至世界茶种源自武夷山。
19世纪,英企图从中国搞去茶种在殖民地印度栽种。1834年茶叶委员会勘测到印度部份地区可种茶时,“即派遣委员会秘书Gordon(常译为戈登)到中国,了解茶的栽培与制作。”由于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入内地,1834年6月,戈登只到武夷山设法购得大批武夷茶籽,于1835年种于印度之亚萨姆(有译为阿萨姆)。这是英国首度引种中国武夷茶,获得成功之记载。而后戈登于1936年又被派入中国购买茶籽,了解种、制茶技术,并雇请中国茶工去种、制茶叶(见《全书》上册76页)。1837年印度首次制出样茶,1938年第一次将所产制之茶运到英伦墩,轰动一时(见《全书》上册80 页)。
后来的1848年“英国旅行家及园艺家R·Fortune(译名福琼或福均、福穹)受东印度公司指使,乔装深入中国内地,采办最优良的中国茶籽、茶树及工人……,第一批所装茶树茶种籽于1850年夏到达加尔各答。”包括“武夷山、徽州、婺源”等地之茶籽,并有带去华工8名(见《全书》上册83页)。
以上说明印度之茶种最早是从中国武夷山传去,并逐步传到锡兰(现斯里兰卡)、爪哇等国家和地区。
○印度开始时的制茶方法,是福建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制作工艺。
乌《全书》记录了由“中国传入亚萨姆之制茶方法”概述如下:1、干燥——将青叶盛于大筛中,置于干竹架上,在烈日下晒之。(笔者注:此当称晒青); 2、萎凋——干燥后的茶叶置于树荫下,使之变柔软;3、炒焙——将萎凋后的茶叶放入铁锅中尽力搅拌;4、揉捻——将炒后青叶倒在台面上,用手搓成圆形;5、干燥——将已揉过之茶叶置于一种形似沙漏的焙笼中,移入炭火上焙之。后来于1871年有一制茶专家建议,将以上复杂12道工序简化为5道,即“不用锅炒与文火干燥二法”(见《全书》上册250、251页)。笔者认为此文前面当属乌龙茶工艺,因为有晒、晾、炒、揉、焙等工序,后者“不用锅炒”才是红茶做法。所以起初之茶被称“武夷”,又称作“红茶”,乃汤红色之故也。
○武夷茶成了外国诗人咏诵的重要对象。
书中记录了不少中国、外国文学中茶的故事、诗文。其中就有吟哦武夷茶的。如:
苏格兰诗人Allen Ramsay在1712年歌云:“临印度之长川兮,倚恒河之双流,玉叶是生兮,芳原之陬,信嘉飨之殊珍兮而百卉之尤,称绿茶兮,而‘武夷’之名最优”(见《全书》下192页)。吴觉农注:诗人误认为当时之茶产于印度。
1773年苏格兰放浪诗人Robert Fetgusson诗云:“……女盍为神致尔虔崇兮!彼烟腾之甘液,唯工作、熙春与武夷,无霞朝与露夕兮,于尔玉案其来仪。”
1785年,又有英国保守党政客Rolle作讽刺诗云:“茶叶色色,何舌能别?武夷与贡熙,婺绿与祁红;松萝与工夫,白毫与小种,花熏芬馥,珠麻稠浓。”
1925年又有英国诗人Edward Young写的“声誉女神之爱”诗云:“两瓣朱唇,薰风徐来,吹冷武夷,吹暖情怀”。(以上二诗均见《全书》下册194页)。诗中的“祁红”当不是中国人所说的红茶,因为“祁红”是安徽黔县人余干臣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罢官回原籍时,从福建学而制之的。
从以上诗中看出,当时进入英等国家的武夷茶,倍受上流社会青睐。
乌克斯如此记载评述武夷茶,足见武夷茶在世界茶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黄贤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