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个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8个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发掘面积5300平方米,其中发掘墓葬23座……昨日,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下简称省考古所)对外公布了2011年一年的考古工作。
记者了解到,去年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大都是配合省内基础建设,共有9项,分别是沈海复线调查勘探、泉州南埔电厂调查勘探、福清江阴电厂二期调查勘探、兴尤高速公路调查勘探、湄洲湾电厂二期调查勘探、建瓯芝城公园调查勘探、LNG调查勘探、武夷山上七丘岗遗址调查勘探、京台线(宁德段)考古调查勘探。
“去年一年在
武夷山发现西周早中期的原始瓷窑址、全省沿海进行水下考古出水福建瓷器相关窑址考古调查等工作,收获颇丰。”省考古所副所长楼建龙研究员介绍,去年共进行8个项目的考古发掘,分别是武夷山上七丘岗遗址考古发掘、宁武高速公路考古发掘、闽清大箬窑址考古发掘、沈海复线塘边窑址考古发掘、京台线(宁德段)考古发掘、武夷山竹林坑窑址考古发掘、漳平奇和洞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考古发掘。
此外,全省进行了14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调查。即福安市的楼下村、坦洋村,莆田市的港里村,晋江市的福全村,南靖县的石桥村、河坑村、塔下村,建宁县的上坪村,龙岩市新罗区的竹贯村、适中镇,漳平市的双洋镇,长汀县的三洲村,武平县的中山镇,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村等。
【新发现】
武夷山西周原始瓷窑址
其中一处窑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商周时期龙窑遗迹,填补了西周早中期窑业技术的空白
“竹林坑窑址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商周时期龙窑遗迹。”昨日,省考古所羊泽林副所长介绍。
他说,竹林坑窑址是武夷山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曾被列为全国100处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
据了解,由于窑址面临当地村民生产活动破坏危险,经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11月至12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武夷山市博物馆、闽越王城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竹林坑西周原始瓷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共揭露三处窑炉遗迹,其中一处是我国目前已发现保存最好的商周时期龙窑遗迹。这一窑炉遗迹的完整揭露,对研究我国商周时期原始瓷窑炉的结构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我国西周早中期窑业技术的空白。
闽清大箬宋代窑址发掘
日本冲绳也发现大量类似青白瓷,该遗址的发掘为外销陶瓷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福州闽清县东桥镇大箬村与小箬村周围山坡上分布的瓷窑遗址,是福建重要的青白瓷遗址之一,共发掘捆蛇垱Y1、Y2和二师傅岗Y1等三条窑炉。华副所长分析,捆蛇垱和二师傅岗窑址是闽清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址,其生产上限可提前到北宋,且生产工艺发达、成熟,造型规整,釉色圆润,纹饰精美,胎质细腻,是宋代青白瓷的优秀代表。
他说,捆蛇垱和二师傅岗窑址的发掘,为外销陶瓷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日本冲绳大量发现捆蛇垱和二师傅岗的类似产品,显示出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水下考古出水福建瓷器
瓷器标本的出水,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福建省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不仅发现一批水下文化遗存,还出水大批陶瓷器标本。大量的瓷器标本出水,从实物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省考古所羊泽林副所长介绍,去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基地”正式成立,福建基地主要承担台湾海峡及海峡西岸水域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探测、发掘、保护、展示与相关研究工作。
他说,在成立基地基础上,考古队员就水下考古出水陶瓷器的相关窑址进行调查,采集、整理标本,并建立标本库和数据库。
“从出水的瓷器分析,确定了需要调查的具体窑址。”羊副所长介绍,这些窑址主要有莆田庄边窑、福清东张窑、连江浦口窑、闽清义窑、青窑、福州宦溪窑、宁德飞鸾窑、柘荣青兰面窑、建阳华家山窑、浦城大口窑、松溪九龙窑等窑址。
他介绍,这些窑址的产品主要为青釉、黑釉、青白釉陶瓷器,器类主要以碗、盘、碟、壶、罐等日常
生活用器为主,在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以及东亚、东南亚等地均可见这些窑址的产品。
感谢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图片
(本文来源:海峡都市报 )